回忆广州人的传统年味
2011-12-28

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,春节的传统文化更是繁复多样。单单从过年饮食一环,老广州年文化中的“纷繁”一特点就表现无遗:老广州过年的小食有煎堆、油角、爆谷、蛋散、芋虾、糖环、年糕、糖冬瓜、糖莲藕等不下10个品种,其中每个品种还可以变幻出形态各式的美食,无不叫人食指大动。今日,就让小编和您一起来回忆一下老广州的春节美味吧。

煎堆

俗谚云:“年晚煎堆,人有我有”。在广州过年,一定要吃煎堆,黄蹬蹬的煎堆像个大胖小子,稍微触动一下,随即滚动到老远。因此广东也有句俗语:“煎堆辘辘,金银满屋”,意思就是吃煎堆能够为家里人带来财气。

传统的煎堆分为两种:空心和实心。实心煎堆是常见的“爆谷馅”,它由爆谷拌糖胶所制,爆谷即是把糯谷炒至爆开,去掉谷壳便成,吃起来又香又脆。不过老人家如果牙不好,吃这煎堆就成了折磨咯,搞不好还会磕了牙齿。于是,细心的主妇为老人着想,制造了另一种空心煎堆。顾名思义,空心煎堆没有馅料,只有薄薄一层煎堆皮。煎堆皮由糯米粉搓成,先要搓成一个小小的空心糯米粉团,然后主妇们像吹气球一样往里吹气,少顷,煎堆便鼓起来。等到丢进油锅炸好后,空心煎堆就成了金黄色的圆球,在外皮洒满香喷喷的芝麻,放置一晚后,吃起来又软又香。

油角

小小的油角长得就像一只饺子,不同的是油角比饺子多了一条好看的花边,就像漂亮的荷叶形荷包。同样是油炸食品,油角里面的内涵就丰富多了:芝麻、花生白砂糖拌起来,就是香喷喷的油角馅。炸起来,放进口,又酥又甜,大人小孩都喜欢。时代发展,在传统的馅料基础上,现在市面上又有了葱油馅、椰丝馅等等,口味多样,任君选择。

油角给老广们带来的回忆,不仅是香甜的味道,也有浓浓的亲情。旧时临近过年,一家人会聚在一起,大人们擀面开“油角皮”,准备馅料,而后包油角,顺便拉拉东家长西家短。而小孩子则在旁边,边玩边等着吃油角。最开心是听到家里人一声“食得!”小孩子们赶紧擦干净嘴角边的口水,一窝蜂地跑到放油角的桌边,伸了小手便要抢。不过,这行为通常引来大人们一顿海扁:“热气啊!衰仔!”

 

糖环

传统的糖环由糯米粉做成,不用饼印,只搓成长条,捏作环形,吃时够硬。糖环形状,由大环套小环,环环相扣。记得春节时母亲准备的贡品中,糖环总与甘蔗等一起摆放。母亲解释说这是取于子孙孙生生不息,连绵不绝,还有生活幸福,节节甜蜜之意。水乡人家更取之屋前屋后祭神,以其“环”谐“还”,“蔗”谐“借”,简称“有借有还”,保佑邻里关系,常常有借有还,互相帮助,团结友爱。年节已至,不知又有多少“寻常百姓家”为这“环环相扣”欢喜并忙碌着呢。

 

年糕

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,是农历年的应时食品。年糕与“年年高”谐音,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。广东人喜欢把年糕切成片,放进锅里煎香了。一口咬下去,表面香气扑鼻,里面则是黏稠软糯的年糕,加上甜甜的味道,大人小孩都喜欢极了。

最传统的广式年糕呈深橙色,样子朴实无华,吃起来却别有一番滋味。现在,不少商家还将年糕做成鲤鱼的形状,既有年年高的意思,又有了年年有余的意思,成了双重好意头,不少人除了自己吃,还喜欢买这些鲤鱼年糕送礼。

 

蛋散

蛋散也是煎炸食品的一种,用薄条面皮旋扭后,丢进油锅中炸成。常见的蛋散有两种,一种是咸味,常常在面皮中揉进芝麻,吃起来又香又脆。另一种则是甜味,口感没有咸味的脆,却多了一份酥感,蘸了蜜糖丢进口,一咬下去就化掉了。

蛋散不像其他传统煎炸食品厚重,由于是用薄面条炸成,往往一碰就散掉。因此,广州人又喜欢把胆小怕事或不成气候没出息的小人物称之为蛋散。

 

美食地图:

除了自己亲自动手做之外,每年年前,也会有不少的广州人都会来的上下九、龙津路、惠福路等地直接购买煎堆、油角等应节食品。莲香楼陶陶居广州酒家等老字号往往都挤满了人,不过想要食到最地道的传统新年食品,它们都是最好的选择,排队排久点也心甘情愿。

另外,在番禺石碁市莲路老胡家小铺子的煎堆也是非常地道,他坚持30年炸番禺正宗煎堆,想品尝一下传统通心煎堆的“吃货”们可不要错过了。

而做蛋散最有名的就是位于东山区东华东路342号的云香酒楼,据闻曾被评为100道广州的名小吃之一,与陈添记鱼皮,银记肠粉齐名,吃起来不油不腻,而且清甜松化。

开饭小编
致力成为吃货达人的小编为大家追踪大江南北,各地各类旅游美食资讯。